近年来,南乐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立足三省交界特殊区位优势,凝聚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力量,以“两静四动”活动为抓手,“四个聚焦”致力讲好“南乐民族团结故事”,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,积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、荣辱与共、生死与共、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。
聚焦党建引领“强根基”,让幸福更有方向。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始终,把民族工作作为“一把手”工程来谋划。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“七进”活动为抓手,着力改造提升了一批可听、可看、可推广、可复制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,2023年度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,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心,县域内创建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教育广场270余个,以点串线、以线连片、以片带面的全域示范创建格局不断巩固。
聚焦文化认同“茂叶片”,让幸福更有活力。依托厚重历史文化底蕴,坚持“线上线下”两手抓,“动静结合”双发力,探索以“两静四动”为核心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途径。线下坚持“一村一特色”,创新开展“讲村史、叙村事、话发展”系列活动,铸牢中国心、中华魂,高标准建成36个村史馆,村史文化广场已覆盖全县80%的村庄;举办“欢乐村晚”唱响乡村和谐曲活动440余场,开展“中原舞蹁跹·广场舞大赛”,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;线上在全市率先开通官方抖音号“同心南乐”,通过“视频+直播”相结合的方式,讲述南乐民族团结故事。目前,同心南乐短视频已更新60余期,直播6次,日均视频播放量在1万次以上,切实以小切口讲好大道理,以小情怀凝起大团结,让家国情怀深深根植于各族群众的灵魂和血液中。
聚焦互嵌共融“繁枝头”,让幸福更有质感。坚持“各民族相知、相亲、相惜”的导向,以互嵌式社会结构为基础,建立健全三省四县民族工作联谊机制,定期与周边县联合开展青少年“运河情一家亲”研学游、豫鲁冀联谊交友等活动,吸引省外3000余名学子前来求学;发挥果蔬大棚生产基地的产业优势,带动河北、山东等地6000余名群众来南乐务工经商,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余元,各族群众的“钱袋子”更鼓、凝聚力更强、幸福感更足;统筹民政、红十字会等部门资源,聚焦关爱“一老一小一妇一残”,开展“同心志愿服务”活动,搭建童伴之家、母爱加油站等平台,开展幸福饺子宴、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460余次,覆盖基层群众5万余人次,切实打通服务各族群众的“最后一米”。
聚焦民生保障“壮主干”,让幸福更有底气。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不断推进乡村振兴、产业升级,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发展、共同富裕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大力推进各项惠民实事工程,累计投资20亿元,实施丹江水进农村工程,全县各族群众都喝上了来自南水北调工程的甘甜丹江水;深入开展“同心圆·共发展”活动,积极引导少数民族聚居村与周边的村结对子,打造资源共享、发展共谋共同体,形成由“单个打拼”向“抱团发展”的转变,培育产业项目3个,新增商业门店20余家,有效带动各族群众就业创业,不断拓宽各族群众增收渠道。
来源:南乐县委统战部